Lang & Heyne
Lang & Heyne:靜靜在德勒斯登呼吸的製錶詩意
談起德國製錶,現在大家往往想起的都是位於格拉蘇蒂(Glashütte)的朗格(A. Lange & Söhne),或格拉蘇蒂原創(Glashütte Original)。 Lang & Heyne 這個名字,也許你從未聽過,但一旦聽過,往往很難忘記。這個來自德國德勒斯登的小型獨立製錶品牌,自 2001 年創立以來,沒有名人代言、沒有鋪天蓋地的行銷操作,更沒有聯名、快閃等時下流行的噱頭,只有安靜專注地,把製錶這件事,做到像藝術創作般認真。
故事從一段短暫合作開始,卻走成一條長遠道路
品牌由 Marco Lang 與 Mirko Heyne 共同創立,不過 Heyne 很快便離開,轉往了 Nomos 發展。這段合作不算長,但品牌仍同時保留著兩位創始人的名字。另一位創始人 Marco Lang 出身製錶世家,對薩克森傳統工藝的執著幾乎是刻在骨子裡,這也造就了 Lang & Hyene 日後作品的特質:講究比例的古典感、近乎固執的嚴謹,以及帶著德式含蓄的氣質。即使 Marco Lang 已在 2019 年也離開公司,這份堅持也仍深埋在品牌的 DNA 中。

(創始人之一:Marco Lang)

(創始人之一:Mirko Heyne)
細節為王,工藝即信仰
Lang & Heyne 的腕錶大多以薩克森歷代王公命名,像是 Friedrich、Georg、Anton 等等。這些名字不僅讓作品多了些歷史韻味,也象徵著品牌對時間與文化的敬意。你不會在他們的設計中看到流行或誇張的造型,而只有比例的拿捏、細節的雕琢、還有技藝背後的沉穩。
談到工藝,Lang & Heyne 絕對是那種看一眼就能知道不簡單的品牌。他們的機芯從霜金處理的夾板、手工倒角、黑拋螺絲,到擺輪橋上的金雕裝飾和鑲嵌鑽石,每個細節都經得起放大檢視。曾有報導指出,光是一顆藍鋼螺絲,為了要達到他們品牌在成色、拋光、打磨等各方面的品質要求,花在精加工的人力與時間成本,單單一顆藍鋼螺絲就約 100 歐元。這樣的投入,與其說是為了迎合收藏家的挑剔,不如說是一種對工藝不妥協的浪漫。
代表作品
Friedrich III 是最能體現品牌語言的一款作品,搭載的 Cal. VI 機芯,橋板採用現在德系製錶較少見的三角結構,構圖緊湊而富有張力。擺輪橋上嵌有金雕與鑽石,呈現一種低調卻不失華貴的視覺感。


而 Georg,則是一款極具辨識度的方形腕錶,搭載的 Cal. VIII 機芯,採用獨特的手指型橋板設計,每塊橋板都獨立承托齒輪列,打磨與拋光一絲不苟。這種結構在非圓形機芯中較少見,工藝難度也更高。


Anton 則是一款飛行陀飛輪作品,同樣維持方形輪廓。Cal. IX 機芯採對稱佈局,細節層次豐富。雖然搭載複雜功能,但整體視覺依然收斂而克制,沒有半點炫技的浮誇。(下圖為 Anton "Manufaktur Edtion")


穩步革新,從未偏離本心
即使創辦人相繼離開,Lang & Heyne 也並未停滯,反而以更穩健的步伐前行,現任 CEO 由 Alexander Gutierrez Diaz 擔任,製錶部門則由首席製錶師 Jens Schneider 掌舵。他們一方面守住品牌的核心精神,一方面也默默嘗試新路線。例如 Hektor 系列,就是品牌踏入運動錶領域的一次嘗試,儘管走的是不同路線,但該有的細節與品味,依舊不減。



( Lang & Heyne 現任首席製錶師:Jens Schneider )

( Lang & Heyne 現任CEO:Alexander Gutierrez Diaz )
真正的奢華,是被看懂而非被看見
Lang & Heyne 的錶戴在手腕上,大概不會是那種讓人一眼驚呼的類型,所以與其說它是種炫耀的配件,反而更像是一張無需多言的名片,雖然安靜內斂,卻能讓真正懂得欣賞的人會心一笑。這不是一場向眾人展示的演出,而是佩戴者與時間之間,專屬的對話。
(圖片來源:Lang & Heyne、WatchProSite、The Limited Edition、Perpetual Passion、Monochrome、WatchTime、WATCHVIEWS、Uhrenkosmos、Pressportal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