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「獨立製錶」?

2025年5月9日

重新思考「獨立製錶」的定義

提到「獨立製錶」(Independent Watchmaking),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是那位隱居山林、獨自打造機芯的白髮職人形象。這種浪漫的想像,確實存在於現實中,但隨著時代演進,這個詞彙的涵義也變得更加多元。


傳統定義的侷限

根據傳統觀點,獨立製錶師應該親力親為,從設計、打樣到製作全程參與,且不依賴外部資金或代工。這種定義,或許適用於如 Philippe Dufour 這類大師級人物。但若將此標準套用於所有這個時代的所有獨立製錶師,未免過於嚴苛。就如同要求每位音樂人都得自己寫歌、錄音、發行,才能稱為「獨立音樂人」一般,並不切實際。


當代獨立製錶的多樣性

現今,許多不隸屬於大型集團如 Swatch Group、Richemont 或 LVMH 的品牌,已不再是「一人一錶桌」的形式。他們擁有數十人的團隊,甚至引進投資,設立自有製造中心。然而,這些品牌仍保有創作自主,機芯設計與品牌方向由創辦人主導。像 MB&F、De Bethune、F.P. Journe 等品牌,雖不完全符合傳統定義,但他們在理念與商業之間找到平衡,而這也無疑地推動了獨立製錶的發展。


更貼近現實的定義

或許,我們應該給予「獨立製錶」一個更符合當代的定義:

「獨立製錶指的是那些不隸屬於大型集團,並由創辦人或核心製錶師主導品牌設計、機芯開發與品牌方向的製錶實體。」

這樣的定義不要求每個零件都親手打造,但強調創作權與理念不受資本壓制。它接受合作,但拒絕為迎合市場而犧牲本質。


最後想說的

「獨立」從來不是一種形式,而是一種態度。無論是藏身山林的職人工坊,還是年產數百只錶、參展 Watches and Wonders 的品牌,只要堅持以理念與作品說話,不被規模與行銷主導,那麼他們都值得被稱為獨立。

在這個連「獨立」都必須妥協的時代,仍能堅持自我,無疑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奢侈。

(圖片來源:SJX Watches)

© 2025 deadbeat_.

© 2025 deadbeat_.

© 2025 deadbeat_.